2025年7月31日,武汉大学官网发布重磅通报:针对“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结果,校方已组建专班,全面复核肖某某的纪律处分及杨某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将依据校纪校规与学术规范作出处理。这场始于2023年10月的“图书馆风波”,在司法判决反转后进入高校自清的关键阶段。
2023年10月,女生杨某某指控男生肖某某在图书馆实施“性骚扰”,并迫使其写下道歉信。在舆论压力下,武大三天内火速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然而2025年7月25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泼下冷水:经医学验证,肖某某因皮肤病引发抓挠动作,且事发于开放环境、双方无交流,无法认定性骚扰成立。
判决揭露了处分背后的惨痛代价:肖某某因网暴导致严重心理创伤,被迫休学治疗;其祖父疑因舆论压力心梗离世;个人信息被制成遗像全网传播。与此形成讽刺对比的是,杨某某在败诉后高调炫耀“保研成功”,甚至扬言“送肖某某母亲进监狱”。
面对司法结论与汹涌舆情,武大终于启动纠错程序——撤销处分或成肖某某挽回尊严的最后机会。
展开剩余66%当舆论转向深挖杨某某背景,其学术履历瞬间崩塌。网友曝光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论文存在硬伤级错误:虚构《离婚法》概念、将1949年误作“1049年”、数据表述矛盾。更引发哗然的是,论文充斥“本人认为”等非学术化表达,被质疑涉嫌AI代写或学术造假。
这一发现触发学术伦理地震。武大校友公开呼吁撤销其学位,香港浸会大学(其博士录取校)亦表态“按纪律程序处理”。根据2025年教育部新规,若学术不端查实,杨某某将面临学位撤销、博士资格取消的连锁惩罚——这恰是校方通报中“复核学位论文”的深意所在。
事件暴露高校管理的三重痼疾:
舆情应对失当。武大当年迫于压力仓促处分,未充分核查医学证据;
学术审核形同虚设。漏洞百出的硕士论文竟能通过答辩;
伦理教育缺位。杨某某在败诉后持续网络施暴却未受校纪制约。
更深层矛盾在于规则与舆情的博弈。法院判决后,公众期待武大同步纠错,但校方需遵循调查程序;对杨某某的学术追责,同样需等待专班结论。这种“程序正义”与“民意时效”的落差,恰是当代高校治理的典型困境。
武大图书馆的监控录像或许早已覆盖,但这场风波的余震仍在扩散:肖某某的病历本上记录着“自杀风险评估80%”的医学诊断,杨某某的硕士论文扉页赫然印着“1049年”的荒谬笔误——两个细节构成事件最残酷的隐喻。
当校方工作组推开档案室的门,他们要复核的不仅是两份学生档案,更是中国高校面对舆情的反应机制、学术尊严的底线坚守。
正如一位网友的质问:“如果当初校方多花三天核查而非三天发通报,这场悲剧是否本可避免?” 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程序正义容不得任何捷径。
发布于:江苏省金河配资-在线实盘配资-线上炒股配资-股票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