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孙爱平
孙琳,笔名漳浒人,1958年出生,丛台区沙屯村人,务过农,教过书,曾是文化馆创作员,今为公务员。多半生执着于文学创作。他爱好广泛,创作勤奋,酷爱诗歌,钟情散文,擅长小小说及格律诗,先后出版小说集、散文集、格律诗集和回忆录多部著作。曾获国家级、省市级文艺创作奖,蝉联三届农民丰收节诗歌创作一等奖。曾任邯郸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理事、永年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有缘相识
我俩初识于十几年前的一次清园牡丹诗会,座次紧挨,相聊甚欢,互相抓紧对方的手久久不忍放开,真是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身材敦实,脸庞紫红,笑声开朗。那次,他获得了诗会创作奖,兴高采烈地登台领奖,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其实,我对他早有耳闻,源于他的作品频繁见诸报端和文友之间的交口称誉。
展开剩余71%自那以后,我俩就加上了微信好友,时不时聊天,谈文学,谈志趣,谈友谊,滔滔不绝。孙琳对人生的感悟,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对创作的孜孜以求以及所取得的创作成就,无不让我发自肺腑地倾慕与感佩。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有言“出名要趁早”。早在1976年,孙琳还是十几岁的学生,就曾以一篇广播稿在河北省广播电台播出,得到中学校长的表扬鼓励。后由于创作成绩突出,1984年时,二十多岁的他就赴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业余作者座谈会。孙琳的创作高峰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先后有多篇(首)小说、散文、自由诗发表于《河北文学》《农民日报》《农村青年》《健康报》《无名文学》等报纸杂志。当时,他被同仁视为永年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
遗憾的是90年代末,他转行行政,无暇创作,这一丢就是二十余年。
再燃创作之火
2000年以后,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孙琳,退休将至,儿女成家,时间充裕,对文学的执着与不懈追求,使得他的创作激情如一簇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
孙琳曾打趣地说:“你说在乡镇待得时间长了,除了打麻将、喝酒还能干啥?还好,咱能写点文字。”他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说的实实在在话。伴随阅历深厚,他观察生活的目光锐利,感悟世事的能力增强,驾驭各种文学题材的技术日臻成熟,好似一发而不可收。短短十几年时间,他先后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无不荣登报刊,乃至结集出版,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新近出版的《孙琳小说选》,被我市小小说名家张记书先生美评曰:“在邯郸小小说创作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孙琳的作品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才情。
“笨人”“土语”
孙琳常言他是个“笨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创作成就,首要的是秉持刻苦与勤奋。这些年,伏案写作就是他的生活状态,推敲词句融入了他的饮食起居,偶尔有作品发表就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创作风格上,最突出的是他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尤其善用乡村土语。他曾说:“要‘洋’就‘洋’到头,要‘土’就‘土’到底!咱就追求‘土’到极致,自然也就‘洋’了。”我觉得这也是大实话。孙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有着割舍不断的绵绵情结。他作品的语言大都来自街坊邻居的日常用语,这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花秀又做梦了,梦里浮现眼前的依旧是各式各样的脚,男人的女人的,光洁的粗糙的,顺溜的歪扭的,脏兮兮的净生生的,好似有着淡淡香味儿的或者沾点臭的……”小说《修脚女》用最常见的乡村语言,把一个普通修脚女对职业的执着与热爱凸显了出来。
诗酒人生
生活中的孙琳,豁达豪爽,颇爱结交朋友,对饮酒情有独钟。他说自己不是“醉酒诗百篇”的李青莲,但偶尔也会趁着酒劲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我与他一起饮酒有几回,没有一回见他假意推诿过。他说文如其人,其实也可以说酒如其人,人以喝酒见精神,人生不能没有诗,人生也不宜缺少酒,叫做“诗酒人生”!从饮酒上,我看到了孙琳的直爽,从诗作、文章上,我看到了孙琳的才情,我与他是文友,也是酒友,我敬慕他的酒品、文品与人品!
孙琳的作品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也是他奉献给读者的一点精神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发布于:北京市金河配资-在线实盘配资-线上炒股配资-股票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