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
场景1:曹操手持黄汉旌旗单枪匹马冲向董卓大军,为讨汉贼不惜九死一生,屡败屡战,只为有朝一日迎奉天子,复兴汉室; 场景2:汉献帝刘协在官渡之战前夜带着粮草只身前往曹营,和曹操君臣泪目,推心置腹,互诉衷肠,最后天子盛装守曹营,曹操奔袭烧乌巢,袁军反水奠定曹操胜局……
以上两个“思路十分惊人”的片段出自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我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国历史艺术化改编作者——650多年前的罗贯中面对此情此景,恐怕在目瞪口呆、心中万马奔腾之余,还得嗓音高八度地对本片编剧兼监制——易中天老师大喊一句:“这XX也可以?!”
自从《长安三万里》以盛唐诗人群像为载体,用高超的编剧技巧和瑰丽的美学将盛唐气象和中国文化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动画显然已经能够胜任“为当下中国书写新史诗”的责任。所以当这部《三国的星空》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大多数观众是惊喜和期待的,毕竟谁不想看到在整个中国历史向文艺作品中第一档的三国群英,借助当今的动画技术“复活”在大荧幕上,突破真人电影的种种限制,酣畅淋漓地把承载着全球华人,甚至大中华文化圈共同文化基因的那些熟悉的英雄故事再演一遍呢?
题目中的“星空”也让我们第一时间想起了经典的93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那句经典歌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想着这《三国的星空》里的“星空”想必是指三国时代的英雄们“群星璀璨”吧。
然而再一看,编剧一栏写着“易中天”,大家心里随即也会默认:“好吧,既然是他,那么男主角肯定是曹操了吧”。虽然曹操作为杰出政治家的身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得到了史学界得承认,早已不再是脸谱化的“奸雄”和“汉贼”,但曹操能够在民间“翻案”,大量吸收粉丝和崇拜者,成为备受认可的“曹老板”,易中天老师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功不可没。
作为头号“大粉”,易中天老师以其生动的表述能力和文学功底,致力于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所产生的后续影响便是几乎2000年之后的三国衍生影视剧作品,都转变为了“曹魏视角”,似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观众们更爱跟着曹老板这个“霸总”建功立业,而不愿在刘皇叔那里感悟兄弟情谊。
但看到电影正片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草率了。《三国的星空》并非预料中的众英雄“群星拱月”围绕男主曹操,这个“星空”只是曹操的“星汉灿烂、洪波涌起”而已——真真是,“天下英雄,唯操耳”。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大致讲述了从董卓烧毁洛阳一直到官渡之战结束的历史,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最重要人物,有至少一半都已经在这个时间闪亮登场(除了真·男主诸葛亮)。但在易中天创作的这个版本的故事里,把“粉丝思维”演绎到了极致——大粉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凡是人气很高,有可能分散观众对于曹操注意力的,统统不让上场。于是我们看到“三国的星空”里没有关羽、没有刘备、没有吕布、没有孙策、甚至曹操阵营的高人气角色如郭嘉也戏份为零,曾经贡献了《易中天品三国》最强桥段“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的主人公荀彧也不过打了一个酱油,戏份不如曹操的宠物狗。剧情基本上上简化为曹操-刘协-袁绍三人的“三角关系”。
凡是自带剧情有可能和本作中的曹操“撞人设”的,统统消失让路。在《三国的星空中》,曹操阵营似乎一直在失败,一次次败到一无所有,但兄弟们依然跟随曹操、又一次次东山再起,面对别人的嘲笑,曹操始终不忘“匡扶汉室”的梦想,最终得道多助、天下归心——这不是传统三国故事里刘皇叔的人设吗?刘备集团之所以是千百年来的老百姓推崇的“主角”,不就是靠着这种“男主范儿”吗。不好意思,这种情怀现在由曹操演绎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还请皇叔后台休息,不要添乱……
凡是和曹操“大汉忠臣”站位冲突太大的,统统变为反面角色。凡是有可能减损曹操“忠厚之人”角色形象的历史记载,统统略过不提。于是我们看到历史上作为“孤忠”典范的衣带诏发起者董承在本片中成为了一个“不知道什么仇什么怨”出厂设置就是挑拨汉献帝和曹操“君臣知遇”的恶毒小人,还矫诏叛变企图利用袁绍诛杀曹操,像极了言情剧里的因妒生恨的恶毒女配。自然,作为曹操政治污点的“徐州屠城”事件,剧情也是不会提到的。
以上种种“艺术化改编”操作,也许会让一些比较原教旨主义的历史爱好者“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easy”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虽然吐槽欲满满,但我并不会给这部电影打低分。相反,这是一部让我回味很久、带着槽点也要向朋友热情推荐的电影。
首先,虽然“改编不是乱编”,但对于历史题材的艺术化加工,我认为应该给予足够的创作自由。在当下,历史题材作品的改编本就艰难,改编的空间面对网络审判被一再压缩,以至于为了防范风险,大多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做了架空化和改名处理。这就导致了现今文艺创作尴尬的现状:
一边是民族自信大幅提升,文化复兴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间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热情空前高涨;
另一边,正经演绎历史的影视剧几乎绝迹,演员对接演历史人物噤若寒蝉,观众只能靠不断回味经典老剧安放他们追慕华夏先辈的飞扬神思。
这部《三国的星空》如果不是靠着易中天这样一位老牌“学术超男”背书,恐怕是万万不敢路子这么野的。好在对于曹操的人物评价,官方立场已经相对于古代的“绝对贬损”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修正,虽然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不会触碰当下网络人士“正邪”“中外”“夷夏”三个对立的大雷区。
况且,作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出身,并且长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学者(而非大家一般认为的历史学者),易中天在大刀砍掉所有“支线”之后呈现出来的剧本,讲故事的水平是相当可以的。电影开头少年曹操和袁绍偷金球的桥段(改编自历史上两人偷新娘子的故事)和中间袁绍请曹操吃饭借着上菜摊牌天下局势的桥段,在戏剧化情节中用隐喻丝滑地进行人物性格刻画,颇有《史记》故事的韵味。袁绍照镜子、汉献帝求雨、曹操用粮仓作九鼎,这些桥段都充满新意和笔力,让人难忘,不愧是历史同人文学界公认的“大手”。也许我不是特别赞同电影对于曹操“追星式”刻画,但能在如今乏善可陈的历史文艺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呈现,还是相当过瘾的。
其次,虽然易中天把时代的高光从传统视角的刘备挪给了曹操,但这道光也确实是照在了当代人的心坎上。
显然,三国历史并非只靠明朝的一部《三国演义》才成为中国历史的高光和“神祇”,而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颂,从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中匈奴人刘渊自立为汉皇要追认刘禅为“先祖”之一,到“一时关张”从关张去世后几十年开始就成为了一流武将的代名词,再到唐代诗圣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
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也许不明白这样一个最高成就仅为“统一北方”的枭雄曹操,一个终其一生未能像韩信霍去病那样建立不世武功的武将关羽,一个飘零半生屡败屡战最后功亏一篑黯然离世的宗亲刘备,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鞠躬尽瘁的劳模诸葛亮,在辉煌的数千年历史中,他们都只是一个短暂乱世里挣扎而没能实现理想的“失败者”,为什么却成为了整个民族集体记忆中如同信仰般的存在?
《三国的星空》里最让人动容的一组镜头莫过于当汉献帝刘协站在残破凋敝、已成废墟的洛阳城,曹操用他所有的回忆和深情的辞藻向这个少年描述这座汉朝都城当年的繁华盛世,动画也跟随曹操的讲述将如梦幻般瑰丽雄伟的景象还原了出来——如同《长安三万里》中观众看到曾经辉煌无比的长安城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成为废墟和人间地狱那样,这样的盛衰对比最能戳中中国人的心,也让我们深深共情。
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愿意为了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梦想献祭自己的一生,只为“再造盛世”?就像《三国演义》中一句“匡扶汉室”就能让“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因为曾经拥有,盛世的记忆所锻造的光荣让有志向的中国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甘沉沦,不放弃向上的希望,那种矢志不渝的情操是在“汉室”早已成为历史却依然让我们和三国人物心灵相通的地方。同样,对于十六国南北朝的大乱世里的人来说,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早已散去,但幽微的余光却能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理想和希望。黑夜中的孤灯,也许比灿烂的烈日更能温暖人心。
这就是易中天比起其他曹魏视角的影视剧,比如《新三国》和《军师联盟》高明的地方。后者用一种功利化庸俗化的叙事推崇权谋和欲望,把信仰和道义视作是幼稚和虚伪,而易中天明白“大汉忠臣”的含金量,明白高扬的理想主义和纯真的情操才是文艺永恒的高光,也是中国历史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只不过他把这份纯真给了作品里的曹操而非传统叙事里的刘备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三国的星空》向我们展现出了今天的动画电影,已经超越真人大片成为了最适合展现“历史史诗大片”的载体。在这部电影中,你能看到非常原汁原味还原汉代的“服化道”,无论是服饰、宫殿、室内陈设的美术水准都远超同类型的“历史剧”。在片尾电影还特别贴心地把片中根据博物馆中的原物设计的一些物件和原型名称、以及所藏博物馆都一一标注了出来。
在电影中,大到洛阳城的宏伟壮丽、大兵团作战的恢弘和行军布阵的细节,小到袁绍衣服讲究的丝绸质感,对于今天中国动画所能做到的技术,都不在话下,甚至成本和实现难度都远低于拍摄一部同样效果的真人历史大片。更何况,动画片里不会有演员演技的参差、外型是否贴合的争议、CG特效和真实布景的违和感、以及各种由于“人”而产生的成本和不确定因素。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遭遇瓶颈的今天,也许动画可以接过为我们“造梦”的大旗了。
但另一方面,《三国的星空》上映三天票房却不足5000万的惨淡现状也用市场的残酷现实告诉后来人:用饭圈思维来写历史大片注定无法“大卖”。《三国的星空》和《长安三万里》的对比就是证明。诚然,《长安三万里》中也有不少虚构和艺术化加工,甚至一些历史细节的“挪用”,但在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上,追求的是“最大公约数”——塑造一个盛唐诗人的群像,并且尽可能把所有的出场人物都塑造成正面的。在这部电影里,观众能真正看到一片“星空”:李白、杜甫、张旭、王维、王昌龄、李邕、岑参……甚至李龟年、郭子仪、宦官监军都是可圈可点的人物。
想象一下,如果《长安三万里》像《三国的星空》那样砍掉所有“支线人物”只选择李白“独美”,该是多么地糟糕!
而另一边,作为曹操的忠实粉丝,易中天老师固然是写爽了,但同样在三国星空之下的各大“山头”的粉丝该作何感想?虽然我不是粉丝,但我可以想象一个郭嘉粉丝看到自家偶像到官渡之战打完连个脸都看不见的尴尬和愤怒。更不要说刘皇叔和关二爷这样的三国标志性人物了。毕竟大家买票的时候看到的片名是《三国的星空》而不是《大汉忠良曹孟德》。
根据电影的彩蛋,如果第二部能够顺利完成,将会以赤壁之战为舞台继续三国的故事。最后,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一下,如果要剧情推进合理,调转视角,让以上应该出场却没有出场的蜀汉阵营的人物成为下一部的主视角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决定,这样也能够圆上第一部里的“专注主线”与“详略得当”,而曹操的“变化”也会让这个人物在贴近历史真实的同时更加立体和复杂。
否则,我真的难以想象,如果赤壁之战依然是曹操的“大男主视角”,易中天老师会不会写成“孙刘联军逆天而行破坏统一,曹操献帝光复汉室功败垂成”,那可真的要成为三国同人文学史上一朵最妖艳的“奇葩”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金河配资-在线实盘配资-线上炒股配资-股票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